從中長期來看,需求方面,生豬補欄、復養進度對玉米行情的影響較大。而從遠期看,產不足需是玉米價格長期看漲的主要理由。
傅博 | 金信期貨研究院農產品總監 曾經擔任國內知名農產品生產企業期貨部經理,農產品高級分析師,以農產品的供需基本面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的研究體系,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分析框架和邏輯,并且具有豐富的農產品期現交易和內外盤交易經驗。
核心觀點
2019年史無前例的非洲豬瘟,給國內的生豬產業帶來一場災難,而作為主要飼料原料的玉米首當其沖,表面上來看是3月份非洲豬瘟的爆發是此次回調的主要原因,但我們深層次的究其原因,可能更大的因素在于2018年臨儲拍賣帶來的投機過度問題,因此我們認為,過去的回調的誘因是投機過度大于需求萎縮。
通過對本年度的平衡表推演,我們發現,今年產需仍然可能存在5400萬噸左右的缺口,這意味著臨儲玉米基本需要全部投放才能彌補缺口預期,假使生豬需求同比不變或者繼續回暖的話,那么第三季度缺口預期可能會體現的更強烈一些。
綜上所述,本年度玉米處在供給側改革臨儲去庫存的最后階段,市場關注度空前提高,在定價邏輯沒有發生改變的前提下,供應端國儲能夠調控的余量十分有限,豬瘟逐漸消退,帶動飼料需求回暖,市場重新關注未來的缺口帶動下游進入新的補庫周期,疊加6月份后的種植預期和天氣炒作,當前期價回調,遠月升水持續回落,可能是逢低布局遠月多單的好機會。
國內玉米自 2016 年供給側改革以來,臨儲玉米已經大幅去庫存化。國家對玉米的調控手段和籌碼可能逐步減少,加之本年度處在生豬養殖恢復期,資金對玉米的關注度空前提高。同時,6月份后玉米進入生長季,天氣的不確定性、潛在的蟲災等讓玉米市場不會缺乏交易炒作題材。在遠期缺口預期無法證偽的情況下,玉米遠期合約存在再次被推升至高升水的可能。筆者立足基本面分析玉米看多的邏輯,并提示存在的風險。
過去一年玉米價格為何深度回調
2019年史無前例的非洲豬瘟,給國內的生豬產業帶來一場災難。作為主要飼料原料的玉米首當其沖,生豬產業去產能的同時也讓玉米產業洗盤,在去年5月后玉米期現貨經歷了接近6個月時間的深度回調,流通環節很多高杠桿的貿易商更是出現了大幅虧損。
表面上來看,3月份非洲豬瘟的爆發是此次回調的主要原因,但究其原因可以發現,可能更大的因素在于2018年臨儲拍賣帶來的投機過度問題。我們知道2018年在一片看漲預期之中,臨儲拍賣成交了1億噸,大大超過年度的產需缺口,最終形成了超大的社會結轉庫存。臨儲的超預期成交讓全行業信心倍增,上游、中游、下游全行業補庫賭漲,而次年3月份渠道庫存過大疊加農民余糧偏多,行情本該出現回調的時候,臨儲拍賣推波助瀾,底價意外上調200元,這讓全行業囤貨獲利。市場缺乏新的買盤,接下來就是3月份非洲豬瘟的持續爆發成為行情的導火索,貿易環節砍倉后,渠道庫存再次回到低點,因此我們認為,回調的誘因是投機過度大于需求萎縮。
本年度產需缺口的討論
推演對本年度玉米平衡表,我們發現,今年產需仍然可能存在5400萬噸左右的缺口,這意味著臨儲玉米基本全部投放才能彌補缺口預期。假使生豬需求同比不變或者繼續回暖的話,那么,三季度缺口預期可能會體現地更強烈一些。再者,由于東北前期的供給側改革,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加之本年度國產大豆價格亦漲幅較大,對玉米形成很強的種植競爭,因此,今年玉米種植面積很難大幅增長。這就延伸出一個更遠的預期,就是明年沒有臨儲庫存補充,國內的缺口該怎么辦?畢竟正常情況下,我們每年都存在4500萬噸左右的產需缺口,這個目前無法證偽的預期給了多頭足夠的想象空間。
貿易協定下進口壓力有多大
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當前正在逐步履行,我們無法回避進口的問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本年度玉米進口配額確定仍是720萬噸,維持不變。當季市場能夠形成進口的可能就是美國的高粱和大麥,由于2018年貿易戰的原因,美國種植面積大減導致結轉庫存不高,正常年度可供出口500萬噸左右,當前結轉庫存不足100萬噸,大麥結轉也只有200萬噸。因此,本季度進口壓力可能不大。我國谷物進口最大量發生在 2015 年,總量接近 3000 萬噸。未來如果進口政策不出現新的變化,進口的壓力可能是有限的。
玉米上方的邊際在哪里
最后我們需要討論玉米上方的邊際在哪里,拋開政策因素來看,最為直接的因素是需求替代。在能量飼料的使用上,玉米:小麥是1:0.99,玉米:水稻是1:0.79,在飼料需求的使用上,玉米和小麥幾乎能夠實現1:1的無縫替代,因此未來玉米價格上漲的壓力可能就是來自于小麥的價格。另一方面,由于國產小麥仍然存在最低收購價格,雖有下調但依然較高,以山東為例,小麥價格仍在2400元/噸,高出玉米價格200元/噸左右。所以,從當前來看替代邊際尚未到達,當然也要提醒大家,小麥和水稻的臨儲庫存不小,這需要看國家政策的態度。
臨儲玉米何時投拍?
當前關于臨儲玉米拍賣的傳聞較多,拍賣底價、拍賣時間都將對國內玉米市場行情帶來較大影響。
根據歷史資料,2017年-2019年我國臨儲玉米啟拍時間分別在5月5日、4月12日和5月23日。5月份還剩2周,由此推測,下下周(5月底)開拍的可能性較大;關于拍賣底價,保持不變的概率更大。
隨著拍賣落地時間越來越近,貿易商出貨積極性有所增加,玉米價格高位回落。整體來看,當前玉米市場多空因素仍存,靜待拍賣政策落地。
華北地區玉米全面落價
近期,華北地區玉米供應趨向寬松,尤其是深加工企業廠門前到貨量增加,玉米價格出現高位回落情況,但多數企業的掛牌價格周比依然處于高位。目前,山東深加工企業主流掛牌價格2100-2280元/噸。
河北秦皇島驪華玉米收購價2110元/噸,較上周同期上漲20元/噸;河北寧晉玉峰玉米收購價2180元/噸,較上周同期下跌20元/噸;河南孟州金玉米收購價格2190元/噸,較上周同期上漲10元/噸;河南鶴壁飛天玉米收購價格2200元/噸,與上周同期持平。
另據了解,華北新季小麥即將收獲上市,貿易企業為騰庫收購小麥做準備。受拍賣政策落地預期臨近,貿易商出庫積極性開始有所增加,玉米市場價格開始回落。目前,基層糧源消耗殆盡,糧源主要在貿易商手中,貿易商的出庫心態及出庫進度對后市價格影響較大,密切關注貿易主體的心態變化。
東北地區玉米調整 黑龍江下跌
近期,東北地區玉米市場價格小幅波動,黑龍江部分深加工企業下調收購價格。目前,吉林深加工企業主流掛牌價1770-1920元/噸,黑龍江企業主流掛牌價1700-1950元/噸,內蒙古企業主流掛牌價1820-2060元/噸。
南北港口玉米價格略跌
南北港口玉米價格略有回落。據中華糧網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14日,錦州港中等玉米主流收購價格2010-2035元/噸,較上周同期下跌0-25元/噸;鲅魚圈中等玉米主流收購價格2030-2060元/噸,較上周同期下跌15元/噸。廣東港口散裝中等玉米主流價格2110-2130元/噸,較上周同期下跌30元/噸。
目前來看,南北港口玉米價格倒掛,以北港2080元/噸的主流平艙價來計算,加上運費、港雜和其他費用到廣東港的成本約2170元/噸,所以,從北港發至廣東港口理論利潤約-60至-40元/噸。
美高粱大麥進口開啟 玉米還遠嗎
據USDA數據統計顯示,截止到5月7日當周,新增一艘美國高粱完成檢驗運往中國,船名PELAGIC(7.1萬噸)。目前海上共12-13船美國高粱船目的地到中國。由此來看,5月份將迎來美國高粱集中到貨。
另外,海關總署13日發布關于進口美國大麥植物檢疫要求的公告。公告稱,根據中國相關法律法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與美利堅合眾國農業部關于美國大麥輸華植物檢疫要求議定書》規定,自本公告發布之日起,允許符合相關要求的美國大麥進口。
近期,美國玉米出口銷售依然疲軟,全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依然令人擔憂全球經濟發展,美國玉米播種面積預期大幅增加,均制約玉米價格。據中華糧網監測數據顯示, 5月14日美國美灣7月交貨的美國2號黃玉米到中國口岸完稅后總成本約為1860元/噸,較昨日下跌16元/噸。
而目前,廣東港口玉米成交價格為2110-2130元/噸,國內外玉米價差為250-270元/噸,進口玉米價格優勢明顯,密切關注中美貿易形勢及玉米進口動態。
玉米價格處于高位
基層余糧見底,糧源多集中在中間環節。截至4月底,新季玉米銷售進度為95%,快于去年同期的90% 。基層剩余不足一成的糧食多用易于儲存的方式儲存,挺價惜售。從糧源分布來看,深加工企業玉米庫存較去年同期較少32%,飼用企業多隨采隨用為主,目前糧源主要集中在中間流通環節。臨儲玉米消息遲遲沒有公布,中間環節挺價帶動玉米價格上漲。
多重利好,玉米飼用需求預期較高: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恢復生豬生產,確保2020年年底前生豬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落實“省負總責”,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縣級抓落實責任,保障豬肉供給等內容,并采取多種措施鼓勵支持生豬復養。目前國內生豬價格依然處于較高水平,生豬養殖利潤依舊非常可觀,多重因素刺激生豬復養,市場預期較高。但目前來看,目前國內非洲豬瘟仍有報出,多地調查生豬養殖戶仍較為謹慎,并且能繁母豬存欄量同比大幅下降,短時間內補欄速度略顯緩慢。目前需求處于高預期與短期實際補欄緩慢分歧的背景。
高預期下需求有待證偽:2019/20年新季玉米產量總體較去年同期持平,目前基層新季玉米見底,隨著生豬復養進度預期加快,并且臨儲玉米庫存僅剩5000余萬噸,南方草地貪夜蛾仍有可能北上侵襲下一年度玉米,市場判斷玉米供需缺口較大的熱度再起。截至5月初,錦州港二等玉米價格2030元/噸,2019年底收糧的貿易商利潤高達300元/噸,春節前后收糧的貿易商利潤近200元/噸,5月初公路運費恢復之前部分貿易商已逐步出貨獲利。目前臨儲玉米拍賣消息遲遲沒有公布,高價玉米似的下游觀望情緒漸濃。如果后市需求能夠繼續支持這種高預期,那么價格將維持堅挺或者上漲。如果需求預期落空,那么玉米價格可能會面臨回調。
一、供給市場分析
1、基層余糧見底
3月份,國內公路運輸費用大幅減少,貿易商積極入市收糧,基層玉米售糧進度加快。4月玉米價格連續上漲,基層新季玉米基本銷售殆盡,全國主產區基層余糧不足1成,貿易商收糧基本結束,黑龍江貿易商手里糧源在逐漸減少,但全國整體來看,貿易商囤糧居多,惜售看漲情緒升溫,走貨較少。
2、深加工及港口玉米庫存
港口玉米庫存增加。截止4月20日,我國北方港口玉米庫存為386.00萬噸,周比減少4.22%,環比增加13.97%,同比減少11.97%;南方港口玉米庫存42.70萬噸,周比增加0.71%,環比減少8.96%,同比減少44.76% 。南北港口玉米總計428.70萬噸,周比減少3.75%,環比增加11.18%,同比減少16.89% 。
據天下糧倉網調查123家玉米深加工企業,截止2020年4月24日當周(第17周)玉米庫存總量(含拍賣糧)在499.53萬噸,較上周的533.02萬噸減少33.49萬噸,降幅在6.28%。據天下糧倉網調查119家玉米深加工企業,截止2020年4月24日當周(第17周)玉米庫存總量(含拍賣糧)在469.53萬噸,較上周(第16周)的庫存500.42萬噸減少30.89萬噸,降幅在6.17%。較去年同期的724.07萬噸減少254.54萬噸,降幅在35.15% 。
3、臨儲玉米情況
2016年取消臨儲收購政策之后,臨儲玉米拍賣價格的角色也在轉變。2019年之前,臨儲玉米拍賣底價一度被認為是玉米市場價格下方支撐,而2019年臨儲玉米拍賣底價抬升150-200元/噸,玉米期貨價格隨之拉漲。由于“非瘟”發酵,需求預期落空,市場難以接受高價玉米,2019年玉米拍賣成交率僅為27.18%,成交量為2191萬噸,較2018年的1億噸大幅減少,臨儲玉米拍出的2191萬噸玉米多流向深加工。受此影響,2019年臨儲玉米拍賣底價也變成了市場玉米參考的價格高點。臨儲玉米底價的身份轉變,主要是基于需求是否能夠支撐。目前臨儲玉米結余量為5000多萬噸,總量不大,對于玉米市場的沖擊量不大,這5000萬噸的臨儲余量也對于玉米市場沖擊力度有限,對于中長期玉米價格看漲的趨勢不會有太大的影響。